您的位置: 中国广告新闻网 >> 滚动

南财观察|生物多样性保护广东样本:建在城市里的“保护区”,寻找可持续盈利

2024-06-06 14:16 来源:证券之星阅读量:18826   

6月5日,第53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国第10个环境日。从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再到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推动下,物种保护、生境修复、自然融资等议题不断走入公众视线。

兼具中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等多重标签的广东,成为观察现代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的一个区域样本。从数据上看,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林业局等部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广东辖内已设立自然保护地1361处,全省记录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海洋鱼类1200多种及药用植物2500多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指标水平居全国前列。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广东依托生态廊道与绿道网络构建的城市生态系统,不仅为广州、深圳等人口密集型城市留下一片生态空间,还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而针对颇受关注的投融资问题,肇庆、汕头等多个地市在生态保护项目运营、融资模式创新上做出探索,寻找能够撬动更多资金投入的可持续盈利点。

受访专家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由于受冰川期影响较小,广东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古老的区系特征,大量古老物种得以保存,近年来广东也通过打造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制定《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等举措,持续推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可立足经济大省背景,进一步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融资能力,加大力度探索通过政府、企业、金融等不同渠道更好地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需求。

建在城市里的“保护区”

首次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灌木林间跳跃飞翔的红头长尾山雀、身披蓝紫色“华袍羽衣”在树梢静静伫立的蓝翡翠......在位于广州新中轴线南端的海珠湿地,越来越多新物种正“落户”于此,与千万人口一起生活在城市生态系统里。

海珠湿地也是目前中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鸟类种数已增至197种,维管束植物增至835种,昆虫种类增至738种,在人口密度一度突破2500人/平方公里的广州,为野生动植物留下一片栖息地。

广州打造海珠湿地想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球许多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到2050年预计世界上近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当现代城市加速膨胀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人类社会效益与生物多样性效益能否取得平衡?

“城市生态系统是和人直接相关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会不断地受到人类的干扰和开发建设的侵占,受到的威胁也是比较大的。”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与土壤处副处长刘谞承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这并不容易。

这在广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我们正通过完善公园管理条例、城市绿地规划等制度,促进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改进,把零散分布在城市里的公园、绿地通过一个廊道系统进行连接,推动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生态空间,从而更好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刘谞承介绍。

刘谞承认为,推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还需要重点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很多地方确实因为人类活动比较多,外来物种比较容易被带入,比如薇甘菊和‘五爪金龙’‘清道夫’等入侵种。我们在这方面也加强了普查和监测预警工作,以便发现相关情况后及时进行处理”。

2023年,广东三地生态环境监测站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其中广州城市站、深圳城市站两个站点就位于城市之中。

除建立城市生态廊道外,坐落于广州市区的华南国家植物园也为华南地区80%的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开辟了一片迁地保护区域。华南国家植物园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园共收集保护植物18000多种,其中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广东很早就开始抓生态修复,把森林覆盖率从20%左右提升到现在超过50%,自然保护地数量等指标也走在全国前列。”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彭少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广东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已采取系列行动,未来更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国家植物园、国家公园建设机遇,切实落实、细化相关政策举措,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

寻找生物多样性保护“盈利点”

谈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有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资金缺口如何解决?

“总的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需求非常大,但还没有真正落实好。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比,《生物多样性公约》不太容易找到钱,现在缺口仍然很大。”曾作为中国代表参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坦言,资金仍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一个未解的困局。

广东如何答题?除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外,更关键的或许还是为社会资金的“入局”找到更多“盈利点”,建立良好的盈利性保护机制。从政策方向上看,今年5月正式发布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提出,鼓励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色产业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目前广东多地已开始启动相关探索,其中发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文旅产业成为热门方向之一,也有部分地区正探索基于生态修复成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清洁能源产业。

比如,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的盐田小梅沙、大鹏龙岐湾两个EOD项目均采取生态治理项目捆绑文旅项目的模式。其中,龙岐湾EOD项目共涵盖4个子项目,总投资约24.97亿元,包括水头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南澳新大废弃采石场生态功能提升2个生态治理类子项目,以及南澳新大动漫探索基地、龙岐湾国漫文旅产业园建设2个产业开发类子项目。

广东首个正式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EOD项目——肇庆市广宁县“碧水—竹海—文旅”项目则选择“捆绑”绥江广宁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北片区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等2个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以及“林竹茶”现代林业综合开发、绿美广宁生态文旅开发、光伏产业清洁能源开发等3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经初步测算,该项目投资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6.73%,投资回报期12.8年,在项目边界范围内能达到资金平衡。

此外,随着生态碳汇投融资工具种类逐步增加、交易模式逐步成熟,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打开了更多融资渠道。在广东省最大的规模化牡蛎养殖基地——南澳县,工商银行汕头分行就通过核算评估农户养殖牡蛎可形成的碳汇量,再参考市场价格将其预计可实现的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为养殖户发放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50万元。

“下一阶段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一是希望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钱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推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或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作,三是加大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任海表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阅读

中国广告新闻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