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广告新闻网 >> 滚动

市值管理新规落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与投资者回报成焦点

2024-11-18 21:40 来源:同花顺财经阅读量:16995   

11月15日晚,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共15条,旨在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和投资者回报。该《指引》明确了市值管理定义及责任,对主要指数公司和长期破净公司有特别要求。上市公司需依法管理市值、重视投资者保护和回报,并善用并购重组。

公募基金看好《指引》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认为这对长期稳定分红的红利资产尤为有利,预期红利资产后市表现良好。

定义市值管理为核心战略管理举措

《指引》界定的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提升公司质量为核心,旨在增强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的战略管理举措。

具体而言,《指引》强调上市公司需基于质量提升,优化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并灵活合规地采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信息披露、股份回购等手段,确保公司投资价值与其质量相匹配。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相较于过往征求意见稿,本次《指引》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面的规定更为合理,既严格又具弹性,有助于提升市值管理水平,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权益,尤其体现在对长期破净公司估值提升计划的适度放宽和股价异动处理的灵活性增强上。

《指引》对市值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第九条规定,长期破净公司需制定并披露估值提升计划,该计划需清晰、具体、可执行,避免误导性表述,并至少每年评估实施效果,必要时经董事会审议后更新披露。对于市净率低于行业平均的长期破净公司,还需在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专项说明估值提升计划的执行情况。

此外,《指引》第八条指出,主要指数成分股公司应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至少涵盖以下四大要点:一是明确市值管理的责任部门或人员;二是规定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应职责;三是设立针对公司市值、市盈率、市净率或相关指标及其行业平均水平的监测预警机制;四是制定股价短期连续或大幅下跌时的应对措施。

优化公司治理,充分展现内在价值

本次《指引》的出台,标志着监管层在市值管理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多位公募投研界人士透露,《指引》将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加强公司治理等手段充分展现内在价值,并采取更积极措施提升股东回报,如优化分红政策及实施股票回购计划等。

华南地区一家中型公募基金投研人员指出,《指引》的发布彰显了监管部门在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方面的政策连贯性和坚定决心。近年来,证监会一直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通过鼓励改善经营效率、增强盈利能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以及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互动,综合运用分红、回购、大股东增持等手段来提升投资价值。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提出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

沪上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本次《指引》与9月24日以来的系列政策相互衔接,体现了高层对资本市场的重视与关怀,以及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的坚定意志。近期,促进并购重组、发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推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激励机制、制定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为市场上行提供了持续动力。

据统计,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来超过95%的上市公司已召开业绩说明会,股份回购次数、金额以及现金分红金额均创历史新高,中期分红公司数量更是增长了近三倍。北方一家中小公募基金的研究员认为,总体来看,上市公司正积极与投资者沟通交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投资价值的市场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公募看好红利资产后市

自9月18日以来,破净指数累计涨幅已超30%,涵盖银行、化工、石化等传统大市值股及建材、家居等小市值领域。公募界结合《指引》及市场近况,对红利资产后市持乐观态度。

华南地区公募投研专家指出,红利型企业凭借稳定现金流展现相对优势,特别是涉及民生的交运、电信、银行等行业,在当前环境下表现尤为突出。

《指引》出台与新“国九条”及央企市值管理需求相结合,或将进一步激发这些企业的分红动力。红利资产凭借稳定现金流及强烈分红意愿,成为投资者偏爱的优质资产。该专家还强调,红利资产在较长时间内优于市场整体,尤其在震荡市中更具投资性价比。在低利率环境下,红利资产提供的股息收入更显珍贵,值得投资者长期持有。

此外,有公募人士认为,降息周期中的低利率环境对红利策略构成利好。在央企国企改革及市值管理推动下,央企国企分红潜力及意愿显著增强,高股息、低估值的央企红利资产配置价值凸显,特别是港股央企。

当前市场处于业绩空窗期,在《指引》发布后,估值因子超越业绩因子,主题板块活跃度有望维持,寻找产能及业绩拐点成为更有效的投资策略,在部分中游制造领域机会较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阅读

中国广告新闻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