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嘎巴”变身“金疙瘩”——河北沧州盐碱地开发利用见闻
2024-05-13 12:03 来源:新华网阅读量:9688
河北沧州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较低。当地曾流传“旱了收蚂蚱,涝了出蛤蟆,不旱不涝出碱嘎巴”的俗语。近日,记者走访黄骅市、海兴县、沧县等地,看到老中青三代农业工作者通过以种适地、咸水灌溉、精细种植,让“碱嘎巴”变身“金疙瘩”。
以种适地:三十余载育一粒种
立夏蝼蝈鸣,在沧州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试验田,放眼望去,一片翠绿,不同试验地块里的麦苗形态各异:植株有的高,有的矮,有的麦芒长,有的没麦芒……农科所所长张卫军蹲在麦苗旁,仔细观察、记录着麦苗的性状表现。
“返青率、分蘖率、成穗率……一个个科研数据,都要靠现场调查和科学分析取得。”张卫军说,最终选育的麦种好不好,还是农民说了算。1988年,张卫军进入农科所工作,在向农民推广麦种过程中发现其麦种存在易倒伏、产量低的问题。
培育出适宜在多风的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生长的旱碱麦品种,成为张卫军的工作主线。“麦种选育急不得也慢不得,着急也得一年才能看出特性。慢一步的话采集不到数据,一年的工作就可能白费。”他说,赶上出穗时节,小麦生长速度快,他每天至少去麦田观察记录三次。
经多年培育,张卫军团队2015年选育出了抗旱性、抗病性、耐盐碱、抗倒伏表现更加优秀,更适合当地种植的“捷麦19”旱碱麦品种。目前,“捷麦19”已是沧州东部推广种植面积最大旱碱麦品种,2024年推广种植面积达90万亩。
咸水灌溉:十六年淡化万亩田
位于沧州海兴县的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基地里,3月底播种的油葵长势喜人。“等到秋天,这里满是白棉花、紫秋葵,特别美。”该基地负责人郭凯说,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2008年,研究生还未毕业的郭凯来到海兴,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我们探索使用盐碱区的地下咸水来淡化盐碱地。”郭凯说,经系统研究,团队构建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盐碱地技术体系。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即在腊月里用咸水浇地,低气温下,咸水在地表自然结冰。
郭凯在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麦田内查看旱碱麦长势。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来年春天,气温回升,先融化的高浓度咸水先渗到地下,后融化的微咸水、淡水把土壤多余盐分淋洗到深层土壤,实现长效压盐效果。郭凯介绍,经过长期改良,轻度盐碱地土壤质量和作物产能得到提升,中度盐碱地可以实现耐盐作物稳产,重度盐碱地能够种植高粱、棉花等耐盐作物。
目前,这项技术已逐步在唐山、天津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改良重度盐碱地达5万亩。“没有无用的荒地,只有潜在的资源。”郭凯说,“盐碱地改良,不能说跟大自然对抗,要跟它做朋友,顺势而为,利用当地特色条件,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精细种植:四季流转收万吨粮
走进沧州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的盐碱地,可看到小麦籽粒灌浆饱满。“这片‘捷麦19’就是它种出来的。”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张宸指着农机棚内一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介绍,“经过简单设置后,它就能像打印机一样按线路自动逐行撒播种子,不但不会漏行,还能提高播撒效率和精度。”
张宸是土生土长的赵庄子村人,清楚了解在传统耕作方式下,盐碱地种植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眼见村里撂荒盐碱地越来越多,2013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张宸接手了和父亲一起筹建的鑫翰种植合作社,决定把撂荒盐碱地托管过来,通过精细化种植向盐碱地要效益。
“播种要精细,施肥更要精细。盐碱地瘠薄,施肥很关键。仅一河之隔的两块地,土壤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张宸说,经过土壤测试后才能确定氮磷钾配比。精准施肥后,有的地块从每亩用肥40公斤降到35公斤,减了肥,增了效。
“智慧农业时代更加强调精耕细作,我们要用好良种,用好良技,让盐碱地变成大粮仓。”张宸说,2023年,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旱碱麦产量3620吨、玉米产量9760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